谢公屐的发明
南朝宋康乐侯谢灵运喜游名山大川,穿带齿木鞋。为了上下山方便,他把鞋齿作些改进,将死齿改为活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可以省却许多力气,身体也更容易保持平衡。
在西晋以前,男女除穿履(单底布鞋)、舄 (复底布鞋)、长(革幼)靴(长筒靴)外,还盛行穿木屐。为了表示男女有别,将男用木屐做成方头,女屐做成圆头。西晋以后,男女混一,皆穿方头木屐。名士阮孚素好木屐,曾对人修屐,喟叹一生不知要穿坏几双;谢安指挥钥巴水作战,也穿木屐,得知前方获胜后,高兴得把鞋齿都折断。但他所穿的肯定还是死齿屐,因为如果可以拆装自如,哪里还有折断之理。
所以,活动齿木屐的发明权无疑是属于谢灵运的。由于他的爵位本是康乐公,人宋后才降为康乐侯,因此,人们多沿用旧习,称他为谢公;而他发明的活齿屐,也被称为谢公屐。
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白梯。”
“千金”的来历
南朝梁司徒谢肋幼聪慧,特受父亲谢庄喜爱,常把他带在身边。他也非常争气,10岁时便能写出很不错的文章。后随父亲游土山,受命作游记,援笔便成,文不加点。宰相王景文对谢庄夸他:“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谢庄也手扶儿子的背说:“真是我家千金啊。”
“千金”一词,由来已久,但用来指人,这还是第一次。从谢肋被称为“干金”开始,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用这两字比喻出类拔萃的少年男子。把少女称做千金或千金小姐,则是元明以后的事。况且,其基本含义也与当年谢庄夸赞谢肚时大致相同。
内举不避亲
晋太傅谢安初执掌朝纲时,苦于朝廷积贫积弱,没有一支军队可以捍卫朝廷,便有意组织一支军队来。但由于有许多国家大事需要处理,他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进去;而不投入全部精力,又难以实现这一目的。考虑再三,最后决定把此事交给一个得力的人去办理。
当时的朝中,文武将官不谓不多,但真正能胜任此职的,只有他侄儿谢玄一人。但任用亲族,自古多忌,“人间颇有异同之论”;若不用他,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人。他最后打定主意:为了国家,不顾众议,只用谢玄。
谢玄后来果然不负重托。他首先从流民中招募最骁勇的人充当士兵,然后又从士兵中挑选良将,组成一支全新的军队。后来又经过数年的严格训练,使它真正达到了坚无不摧、战无不捷、百战百胜的程度,出色地完成了组建新军的任务。
接着便发生了淝水大战。战前,谢安作为东晋的总指挥,再一次违众举亲,用弟谢石担任前线大都督,侄谢玄任前锋,子谢琰任前锋中前锋。战争打响后,谢琰首立战功,谢玄、谢石也相继告捷。故史书说,前秦之败也,“成于玄、琰,然后时实为都督焉”。这其实也是谢安“内举不避亲”政策的胜利。
谢安能以大局为重,任人唯贤,不以亲故论英雄,在当时实为惊人之举。就连他的政敌郗超也佩服他的这种魄力,说:“安违众举亲,明也。”
拒淫示淫过,一门俱显贵
谢迁,明朝余姚人。少年时应聘于毗陵郡(今江苏省武进县)富户任家教;富家女儿见谢迁少年博学,举止优雅,而有爱慕之意。有一次趁父母外出时,到谢迁住处,细诉自己仰慕之情。
谢迁面对着这么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来访,而且主动向自己表达心意,他不但没有沾沾自喜,反而严肃的劝导少女:“女子未嫁,应当洁身自爱、举止庄重;你单独来找我,一来:落人你父母家教不严之口实;二来:若遇轻狂男子,使你丧贞失节,更将终生蒙垢、受人轻视,父母及夫家都无颜面。好男子内心尊重、敬爱的是端庄贤淑的女子,而不是轻佻、率性而为的人。请你快回去,今后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富家女听了,猛然醒悟,幸亏谢迁是正人君子,自己才未受轻薄;但想到自己的轻率让人误解,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掩面而去。
谢迁第二天就向富家辞职归返。
桃红柳绿
出自谢尚所作乐府诗《大道曲》:“青阳二三月,柳青桃复红,车马不相识,音落黄埃中。”据《乐府广题》载,谢尚为镇西将军出镇寿阳时,曾于酒楼上据胡床衣紫罗襦弹琵琶作《大道曲》,往来路人都不知道他是位列三公,出镇一方的将军。
谢尚善吹笛,曾于牛渚月夜于江中吹笛以和袁宏咏史诗,《对韵全璧续编》有云:“牛渚矶头,谢尚细吹玉笛;含章檐下,寿阳初试梅妆。”将此事与寿阳公主始兴梅花妆并列。
史载谢尚善为鸲鹆舞,李白有诗《对雪醉后赠王历阳》云:“谢尚自能鸲鹆舞,相如免脱鹔鹴裘”。
牛渚怀谢亭、祠和亭,采石镇谢公祠、赏咏亭,此古今四座建筑均为纪念谢尚于牛渚采石之时发现并赏识了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的寒士袁宏而建。李白有诗《夜泊牛渚怀古》:“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就是将自己比作袁宏,而叹息当世无如谢尚那样的名士能发现并赏识自己。
谢灵运体
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附近)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南朝著名山水诗人。
谢灵运是淝水之战的前敌指挥之一的谢玄的孙子。谢家三代单传,为了使谢灵运顺利成人,信奉道教的家庭就把他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于是,谢灵运就有了“客儿” “阿客”的小名,后代人也习惯称他为谢客。
谢灵运寄居钱塘时,笃志好学,博览群书,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谢灵运十五岁时回到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十八岁就袭封康乐公。谢灵运在官场生涯中几经挫折。到三十八岁时任永嘉太守时,他对政治已有所怨倦,开始寄情于山水,后来辞官回会,凿山浚湖,探奇访胜,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
晚年任临川内史,在政治纠纷中因谋反被收。最后在广州被杀。
谢灵运文化素养极为深厚,他工诗文,能书画,通史学,又熟精佛教老 哲学。谢灵运一生著述非常丰富,但他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尤其是山水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他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他的山水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目击的山光水色,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在艺术上,他也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谢灵运是扭转当时崇尚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在他身后不久,模仿谢灵运诗作风格的人越来越多,一时有所谓“谢灵运体”。下及唐代,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都曾从他的作品中吸取过营养。
谢枋公送砚
谢枋得与文天祥既是同科进士,又是江西同乡。他们过从甚密,交情甚厚。在抗击元人入侵、守节守义上是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朋友。
传谢枋得曾与文天祥誓约:“宰相努力在朝,我等努力在野。”
文天祥转战广东时,曾叫两个女儿定娘、寿娘去找谢枋得。两个女儿走到广东连平县太湖镇三角村苏坑一个桥上时,看见元兵追赶而来,姐妹俩投身桥下,妹牵姐衣,同时被河水淹死。老百姓把她们捞起后,发现有文天祥给谢枋得的书信,大意是转战拖儿带女不便,叫谢枋得把她们收下,给予照管。
老百姓搞来棺材把她们安葬在北部山麓上。元兵听说墓葬的是文丞相女儿,把墓挖开,可墓中只见二块白石。后人把这个墓叫“仙宫”,墓碑上刻有“敕封护国仙神烈女定娘、寿娘合墓”。并把她俩投水的桥叫仙女桥。在石桥南端荒坡上还建了栋双烈庙,俗称仙娘庙,庙内正厅神龛上端坐她们的泥塑彩像。
后人在定娘、寿娘墓竖有多块碑石,其中有楷书《文山二女墓记》和《宋故丞相文信公二女墓铭》记述其事。
传谢枋得家谱修好,文天祥为谢枋得写有《江西信州叠山谢先生谱序》。
文天祥有四大名砚,除“玉带生砚”、“日月星辰砚”外,另外二方都与谢枋得有关。
一是“正气砚”。这块紫色的砚是长方形,背面刻有行书“持坚守白、不磷不淄”八个字,没有落款。谢枋得看这字有些眼熟就买下了它。回家后经与家藏的岳飞墨迹对照,证实字是岳飞的,便在砚背面用真书加刻了“枋得家藏岳忠武墨迹和铭字相若,此盖忠武故物也,枋得记”一行字。
咸淳九年即1273年,谢枋得把自己心爱的这方砚寄送给了文天祥。文天祥接到后十分高兴,亦在砚背用草书刻了三十个字:“岳忠武端州石砚,向为君直同年所藏,咸淳九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赠天祥。”同时还在砚背撰铭以明心志:“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
因有三位民族英雄同在这方砚石上铭文,所以被世人视为至宝。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这方砚被安徽督学吴鲁在皖南获得,把自己堂号“肃堂”改为“正气砚斋”。吴鲁在《正气斋文稿》中说:“余家藏正气砚,为岳忠武故物……因名之日‘正气砚’。甲午秋,余得之皖南,如获重宝。”
1912年八月,吴鲁去世,其得意门生驻日大使许世英从日本赶回来悼唁。离别前一天晚,吴鲁儿子吴钟善把家传珍藏包括正气砚拿给许世英看。没想到许世英走后这方砚就没有了。后来才知道是许世英的两个日本随从干的。吴钟善找回后在砚面镌了“守砚斋”三个字。
另一个是“绿端蝉腹砚”,以砚底圆而凸像蝉腹而得名。文天祥就义后,流落人手,谢枋得得到后,在砚台的左沿镌刻铭文说:“文山攀髯之明年,叠山流寓临安,得遗砚焉……”清乾隆年间渔民在杭州临平镇附近的河中打渔把它网了上来,被诗人王仲翟买去,送给了大学问家袁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